聚焦“四个坚持”、强化改革创新,为广州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 2022-07-15

    广州常住人口1800多万,实际管理人口2400多万,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799所,在校生274.26万人,专任教师17.56万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党的十九大以来,广州市委编办坚持以构建全面、协调、高质量发展的教育新格局为统揽,着眼破解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难题,持续推进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下沉人员编制,共调剂16281名编制优先满足教育急需,有力保障了广州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一、坚持党建引领,完善党全面领导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

    (一)优化市委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将市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调整为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市委议事协调机构,领导小组组长由市委副书记兼任,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11个区也参照市的做法设立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均设在区教育局,确保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

    (二)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组织体系。市(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牵头抓总、统筹指导,承担组织研究教育领域党建和思想政治建设方针政策等职责;市教育系统党委作为基层党组织,主要抓好所属学校党建工作,指导各区教育部门推进党建工作;市民办教育行业党委作为行业党组织,重点推进民办教育行业的党建工作;市(区)教育部门机关党委作为机关党的基层委员会,具体负责机关和直属机构的党群工作。截止今年6月,全市教育系统3926个基层党组织,约6.8万名党员实现了党建工作“全覆盖”。

    (三)强化高校党建工作保障。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结合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为广州开放大学等8所高校调整内设机构,重点强化党建机构,分别设立党委办公室、党委教师工作部、纪委办公室等机构;对广州大学等7所高校分设专职党委副书记和专职纪委书记,确保全市11所高校党组织专职书记、专职副书记和专职纪委书记单独设置。

    二、坚持协同发力,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创新

    (一)围绕“双减”工作保障发力。着眼明确监管职责、加强监管力量,全面摸查我市校外培训机构监管现状,深入调研上海、深圳等地经验做法,形成《关于明确我市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和管理权限的工作报告》,对15个部门20余项监管权责予以界定明确;同时着力优化机构编制配备,加强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力量,为广州落实中央关于“双减”工作的指示要求提供机构编制保障。截止今年6月,市级和11个区教育部门均设立了校外教育培训监管机构,全市985家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纳入监管。

    (二)围绕事业单位改革发力。着眼破解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难题,按照“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分类实施、稳妥推进”的工作思路,以中小学校、普通高校、高(中)职(技)校为重点,先后为广州大学等10所市属高(职)校和市司法职业学校等23所市属中职(技)校明确类别,为市教育研究院等17家事业单位(学校)优化职责,为广州市铁一中学等27所学校(单位)调配编制,为广州航海学院等28所学校(单位)调整职数,确保市级6个部门45家事业单位和市属9家事业单位为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腾笼换鸟”。

    (三)围绕教育综合执法发力。着眼解决教育违法监管难、监管合力不足等问题,落实省关于市县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的要求,先后对教育部门73项、市场监管部门775项行政执法事项的执法主体、内容和要求进行研究和界定,明确各部门开展教育执法的工作分工。同时,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加强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的要求,统筹机构职能和资源力量配置,确保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开展综合执法和联合执法。截止今年6月,全市各部门累计开展日常巡查2484次、联合执法352次,累计查出问题3575个,完成问题整改3521项。

    三、坚持挖潜增效,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

    (一)“瘦身”和“健身”相结合。以事业单位改革试点为契机,采取整合撤并、转企改制、收回空编、精简编外人员等方式,将一些教学内容相近、生源不足的学校进行整合,逐步压缩非教学人员编制规模,为直接从事教学人员腾出编制,达到“瘦身”目的。同时,按照严控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增减平衡、服务发展的原则,通过新设学校、优化职责、调增编制、核增职数等途径,切实满足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机构编制需求,达到“强身健体”效果。

    (二)“市区联动”和“动态调整”相结合。按照市级统筹、区级挖潜、动态调配的原则,着力解决教育结构性缺编、编制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市级主要以优化结构、盘活存量、先统后配为主,通过盘活收回的编制增量和自身的编制存量,采取“减剩补缺”的方式,将机构编制资源优先向教育领域倾斜,共为市级教育系统统筹调配编制3001名。区级主要以内部挖潜、下沉编制、分区实施为主,编制已达标的区采取“内部挖潜”的方式,编制尚未达标的区采取“减市补区”的方式,共为区级教育系统下放编制13280名。

    (三)“编制倾斜”和“区管校聘”相结合。编制优先向中小学教职员倾斜,对于新建公办中小学校、集团化办学等情况,按文件标准上浮一定比例动态核定教职员编制,并采取压减非教学人员编制,利用高校、培训机构等社会资源作为补充等多种方式,着力解决教师和管员不足等问题。同时,以“区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为抓手,由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编制总量,教育部门提出编制分配和动态调整方案,财政、人社等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实现教师在区域内科学、合理、有序流动,为教师合理交流轮岗提供保障。

    (四)“人才专户”和“编制周转”相结合。出台《广州市市属单位人才专项事业编制保障管理办法》,充分发挥事业编制招才、引才、留住人才的蓄水池功能,建立优秀教育人才编制专户,用于引进高层次、急需、短缺人才,构建人才用编“绿色通道”。同时,通过调剂2000名事业编制、盘活有关事业单位30%的空编,建立“编制周转池”,专项保障教育等重点领域、关键岗位引进人才,切实用好、用活编制存量,放大编制资源效益。

    四、坚持体制创新,强化机构编制全方位保障

    (一)为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保障。聚焦提高基础教育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想方设法盘活机构编制资源以保障急需,先后为广州市第二中学等10所学校增加编制1135名,为广东广雅中学等7所学校增配领导职数,新设清华附中湾区学校,为越秀等4个区25所“民转公”学校保障编制1858名,基础教育资源供给不断加大。目前,广州11个区全部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广州市执信中学成为“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全市新增中小学特级教师45名,南粤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144名。

    (二)为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发展提供保障。聚焦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市属30所高(中)职院校、6所技工学校进行分类,强化院校公益属性;对市电子信息学校等9所中职校进行整合,优化学校布局结构;对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等9所高(中)职院校内设调整备案,优化专业学科设置;为市轻工技师学院等6所技校更名,明确学院办学定位。改革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广州入选首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7个,技能大师工作室8个,世赛中国集训基地16个,累计输送人才10余万人。

    (三)为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聚焦建立与广州城市定位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系,强化公益服务属性、优化教学机构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先后为广州大学等6所高校增加编制1050名,对广州医科大学等7所高校内设调整备案,为广州航海学院等9所高校增加领导职数,新设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将全市11所高校定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目前,广州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入选广东省2021-2025年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校区)建成投入使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获批筹设,广州交通大学筹建顺利。(二处  杨俊生)

 

 

下一条: 广州市积极打造人才用编“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