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三个坚持”找准“三个着力”探索构建超大城市疾病预防控制新格局

-- 2022-08-11

 

    广州作为常住人口超1800万、实际管理人口超2200万的超大城市,医疗卫生机构5814家,医保参保人员1355.7万,城市公共卫生治理面临极大挑战。2021年以来,广州市委编办立足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实际,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下沉编制完善机构,共调配1070名编制加强市、区两级疾控中心建设,新增1108名编制优先满足医疗机构急需,下沉4964名编制充实基层一线力量,在市级和11个区、176个镇(街)、2806个村(社区)设立公共卫生委员会,为应对疫情防控形势、构建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提供坚实的体制机制保障。

    一、坚持加强党的领导,着力构建覆盖基层、协同高效的公共卫生组织体系

    聚焦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全面梳理、“会诊”广州疫情防控工作机构编制现状,从破解疾控领域难题出发、在疫情防控最吃紧处用力,着力补齐组织架构短板,始终突出党委领导、党建引领。一是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广州市各级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的意见》,在全国率先设立市、区、镇(街)、村(社区)四级公共卫生委员会,分别由市委书记、区委书记、镇(街)党(工)委书记、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兼任第一主任(主任),确保党对公共卫生工作的全面领导。二是为8家公立医院增设党委办公室,4家公立医院增配党委书记,14家公立医院分设专职党委副书记、专职纪委书记,公立医院党建工作力量得到切实加强。三是依托公共卫生委员会,构建“镇(街)党(工)委—村(社区)党组织—综合网络党支部—楼栋(单元)党小组—党员责任区”五级基层组织架构,提升基层公共卫生组织动员能力,为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提供组织保障。

    二、坚持强化职责定位,着力构建科学明晰、权责一致的公共卫生职能体系

    聚焦建立“指挥高效、统一协调、部门联动”的联防联控机制,立足五大体系全方位优化公共卫生职能配置。领导指挥体系方面,突出市、区、镇(街)公共卫生委员会的议事协调职责,重点发挥其跨部门、跨领域的组织协调作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方面,优化完善市区疾控机构职能设置,为市疾控中心加挂广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研究院牌子,持续强化职能部门和专业单位疾控职责,切实巩固其作为疾控主力军的地位。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方面,为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市红十字会医院分别加挂市紧急医疗救援指挥中心、市应急医院牌子,不断加强院前急救和紧急医疗救援职责定位,更好建立与广州大都市功能匹配的紧急医学救援和指挥调度体系。重大疫情救治体系方面,调整8家医院和广州医科大学机构和职责,为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等11家医院(机构)更名或加挂牌子,重点完善重大传染病防治和重症诊治等职能体系,推动广州疫情防控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方面,为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挂疾控中心牌子,增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职责,强化村(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4+4”工作职责,进一步筑牢公共卫生基层网底。

    三、坚持优化资源配置,着力构建保障急需、效益倍增的机构编制保障体系

    聚焦公共卫生机构编制需求,以事业单位改革试点为契机,采取整合撤并机构、压缩空编等方式,进一步盘活编制资源,优先用于疾控领域。一方面,为市、区两级疾控中心增编1070名,全市承担疾控工作人员编制达7217名,高出中央明确的疾控人员配备标准;为广医附一院等医疗机构调增编制1108名,增强医疗卫生工作力量;调配编制160名,专项加强紧急医疗救援队伍;想方设法盘活钟南山院士领衔的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编制使用效益,为解决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人员招录“雪中送炭”。另一方面,按照“市划拨一部分、区现有编制调剂一部分”的原则,市向各区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达编制3000名,各区自行统筹编制1964名,共4964名编制下沉基层一线。截止2021年底,我市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制增幅达41.27%,基层公共卫生一线人员力量得到有力加强。(二处 杨俊生)

下一条: 市委编办赴市社科院调研积极推动市属人才专项事业编制政策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