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人才专项事业编制周转池释放机构编制新活力

-- 2023-04-07

    人才专项事业编制周转池是唤醒“沉睡”的编制资源,打造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编制“急救站”的有益探索,是编制管理思路、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创新实践。广州市委编办紧紧抓住中央推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机遇,不断创新专项人才事业编制标准,建立人才专项事业编制周转池,积极打造人才用编“绿色通道”,进一步释放机构编制新活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实现广州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中贡献机构编制力量。

    一、破解事业编制总量控制和专业人才刚性需求之间的矛盾

    一是认真调研,摸清底数。深入教育、卫生、园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重大民生和重点领域进行调研,就人才专项的适用范围,人才的认定标准、引进程序、岗位设置等进行充分沟通,进一步掌握事业单位人员编制、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精准测算用编需求,科学谋划人才专项事业编制的投放方向与路径,确保专项编制用在“刀刃上”。二是坚持总量控制,突出内部挖潜。在不突破2012年底事业编制控编基数的前提下,通过撤并整合“小散弱”单位“收”编制,职能调整、任务量递减单位“减”编制,可社会化服务事项“腾”编制等方式统筹调剂2000名事业编制建立人才事业编制周转池,在编制总量限额内打造再生编制资源空间,破解招才引才“无编可用”的难题。三是树立良好导向,促进人才结构优化。规定存在空编事业单位须预留空余事业编制的30%专门用于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人才,预留空编使用完毕后引进人才方可申请使用周转池人才专项事业编制,促进事业单位在选人用人上向高素质人才倾斜。

    二、深化人才专项事业编制管理制度、模式创新

    一是管理制度上,印发《广州市市属单位人才专项事业编制保障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周转池编制的使用范围、申请程序、监管方式等关键问题;建立用编前置审批制度,严格按照“申报计划--综合评估-申请使用-核定编制-办理入编”等流程,受理审核各单位的申请事项,并要求用人单位或其上级主管部门确保引进的人才符合政策规定,有效规范了“人才编制池”报批管理程序,让“专项人才事业编制周转池”管理有章可循 。二是管理模式上,转变“一定终身”、存量不活的传统编制管理模式,推进编制供给方式改革,形成“基数不变、需求引领、存量整合、动态供给”的编制管理新模式。三是使用程序上,开通人才审批“绿色通道”,简化用编审批手续,3个工作日内对用人单位(或其上级主管单位)提出的人才专项事业编制申请提出审核意见,并实名下达专项编制,实行单列、动态管理。

    三、发挥机构编制“磁吸效应”和人才专项编制“周转效益”

    一是发挥机构编制“磁吸效应”,聚集人才。第一批使用该编制招录的54名人才(高层次人才1名,急需专业人才53名)遍布教育、卫生、文化、园林等重大民生和重点领域,其中博士、博士后36名,副高级以上职称 20 名,充实了重点行业和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后盾支持。二是发挥人才专项编制“周转效益”,提高使用效率。建立人才专项编制长效保障追加机制,根据人才工作需要和编制使用情况适时追加补充人才专项事业编制;建立人才专项事业编制回收机制,当引进人员调动、辞职、自然减员或本单位空余编制比例不再满足人才专项编制使用条件的,收回专项编制,再次投放周转池循环使用,充分发挥编制的最大使用效益。三是加强监督管理,确保人才专项编制使用科学规范。将人才专项事业编制管理使用纳入机构编制监督检查范围,严格落实《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等相关法规,加强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以及教育、科技、卫生等部门的协作督查,确保人才专项编制不被挤占、挪用、冒用;建立人才专项编制使用台账,健全实名制管理数据库,确保人才专项编制科学规范使用。(四处 黄瑛)

 

上一条:市委编办强化服务意识 充分发挥窗口作用做好事业单位登记服务 下一条: 市委编办持续推动机构编制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