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读后感

2020-08-06

 
    该书描述和分析了自1949-2009年这60年间中国发生的八次经济危机以及当局的解决办法,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危机产生的原因,又从政治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当局的解决方案,让人有种耳目一新的历史观感。作者温铁军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针对“三农”问题,所以该书也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来“三农”问题在我国社会治理层面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一点感触是读历史就应该多角度分析。该书将历史上发生的三次“上山下乡”运动,解释为将城市剩余劳动力向农村转移的经济危机解救活动,也让我对知青的历史成因有了新的见解。诚然,就像对苏联一五二五期间的跑步前进,也有其褒贬不一的评价。但是从维护国家完整和力求生存的角度下,如果没有苏联通过“剪刀差”不要命地“剥削”农业发展重工业,二战的历史肯定早就被改写了,苏联解体的历史也肯定会提前到来。
    第二点感触是对于城市化的新看法。结合之前读过陆铭教授的《大国大城》,陆教授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来看,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不满意的,对所谓的“逆城市化”甚至可以说是嗤之以鼻。因为我也拥有公共管理学的学术背景,当时非常同意陆教授的这一观点。但是温教授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提出了“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接收城市发生的危机,使经济危机得以“软着陆”的观点。就是说因为我们没有像欧美帝国主义那样通过向第二、第三世界国家转嫁危机的手段,但是我国有广大的农村,才能够通过内部转嫁的方式,将城市的危机转嫁到农村,从而“解决”经济危机。这样的经济学观点,让人能够充分理解为什么官方非常谨慎地推进城市化的进程,毕竟在整个外部的大环境下面,我们转嫁危机的手段十分有限,
    第三点感触就要结合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来说。《激荡三十年》就是指1979-2009的这三十年,和该书的后三十年有了重合。而吴晓波作为一个有新闻记者经历的作家,他的作品就像是流水账的新闻报道,对改革开发的三十年进行了客观事实的反映,但没有深度。而结合温教授在《八次危机》中的政策解读,就能更好地解释《激荡三十年》中整个经济大环境的历史成因,特别是对于1997年和2008年两次危机的解读,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国面对接下来随时可能爆发的由疫情带来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使改革开放这三十年的“动荡”能够浓缩成为了一种经济理论。这不得不让人感慨,学者和作者之间的鸿沟如此明显。
    最后,由于此书是有大量的经济学知识点和历年经济统计数据等作为论据,对于毫无经济学基础的我来说需要看得比较认真才行。但是这也充分体现了该书用“事实”说话的态度,的确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机构编制三处 钟韡航)

上一条:《少有人走过的路》读后感 下一条: 闲聊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