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区委编办紧抓改革创新推动公益事业高质量发展

-- 2022-06-21

    近年来,黄埔区委编办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守为民初心使命,坚持服务保障大局,紧紧抓住改革创新的“牛鼻子”,在事业单位登记监管领域开展系列改革,推动黄埔区公益事业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一、创新登记制度,助力高水平研究院“落户易”

    一是突破制度瓶颈,畅通设立路径。针对区县级较难获得高水平科研院所登记管辖权问题,区委编办紧盯问题症结痛点,通过综合运用《广东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并结合国家关于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企业等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事业单位设立登记的相关工作要求,制定出台全国区县级首个新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办法,有效破除登记管辖掣肘,畅通事业单位登记设立路径,激发公益事业发展新活力。

    二是改革服务模式,实现快速登记。打破原有登记服务模式,将登记服务关口前移,在各研究院建设意向阶段即主动对接举办单位及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实施从意向阶段至落地登记阶段的全过程跟踪服务,通过及时了解机构申办情况,帮助解决申办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步开展相关材料指导、进行材料预审等方式,推动院所实现高效申办、快速登记。2019年以来,共推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等11所高水平科研院所完成落地登记,最快仅用一周时间即完成全部审批,较以往需耗时数月,大幅缩减了申办设立时间。

    三是规范登记行为,保障健康发展。进一步对高水平科研院所名称、经费来源、宗旨及业务范围、举办单位、住所、等相关登记要素以及登记流程进行明确,从源头规范登记行为,为合规有序推进机构设立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厘清各部门监管责任,形成由登记机关、举办单位以及各业务主管单位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协同监管工作格局,保障科研院所各项活动依法开展。

    二、聚焦民生福祉,多措并举解决群众“愁盼事”

    一是实施分类登记,赋能学前教育。深入开展大公办幼儿园作为新型事业单位设立登记的创新实践,按照稳妥有序、分批推进原则,对符合条件的大公办幼儿园开展新型事业单位登记,完成两批共计17所大公办幼儿园的新型事业单位登记,有效缓解学前教育资源紧张,群众“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惠及幼儿和家长15000余人。

    二是健全容缺机制,服务民生事业。严格落实区委编委关于民生保障的各项工作部署,认真及时开展各类事业单位登记,同时深化容缺受理机制,对教育、公共卫生等民生领域事业单位扩大可容缺受理材料范围,制定可容缺材料清单,对基本条件具备、主要申请材料齐全且符合法定形式,但次要条件或申请材料欠缺的登记事项,经申请人作出相应承诺后先予受理,切实保证民生先行。近三年,共受理民生领域事业单位各类登记申请400余件,其中办理中小学校设立登记申请16件,幼儿园设立登记申请20件,基层卫生机构设立登记申请4件,推动各类民生实事落地落实。

    三是严格现场核验,守牢登记关口。为确保事业单位登记后能够独立稳健运作,严格按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要求,落实落细登记前的实地核验工作,2021年累计组织逾100余人次的精干力量对学校、幼儿园等事业单位的硬件建设、资产规模、国有资产利用、办学资质等情况进行实地检查了解,对不符合登记要求的责令限期整改,严把事业单位登记入口关。

    三、强化监管措施,护航公益事业发展“快稳好”

    一是精准年报审核,落实事后监管。将事业单位年报审核工作作为全年各项监管工作的“前哨站”,精心组织,细致实施,对事业单位填报的上一年度办理法人登记情况、业务活动开展情况、资产损益情况开展重点审查,在2021年度年报审核过程中共发现20个部门、14个街镇属下事业单位存在不规范登记问题,全部问题已立查立改。同时强化年报审核结果运用,坚持问题导向,把审核结果作为事业单位监管的重要“指向标”,引导监管工作精准开展,守护事业单位各项活动不偏离轨道。

    二是破解注销难题,保障合法权益。依托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系统以及机构编制文件,对党政机构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后各事业单位登记情况进行全面梳理,摸清未按规定登记单位底数,针对事业单位登记工作中普遍存在的“注销难”问题,根据各单位不同的机构撤并情况、债权债务情况开展专项督导,督促36所事业单位依法依规启动注销程序,避免国有资产及事业单位合法权益遭受损害。

    三是提升供给能力,推动高质发展。以突出事业单位公益属性及搭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开展章程制定指导及备案工作,充分发挥章程在规范和监督事业单位运行方面作用,不断提升事业单位内部治理效能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促进区科技牵引经济发展优势更明显、教育引才育才留才作用更突出、文化引领社会风尚能力更强劲,公益事业多点开花、全方面高质量发展。(黄埔区委编办 林琳)

 

上一条:荔湾区推进机构编制工作服务大局保障发展 下一条: 越秀区进一步完善街道指挥协调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