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州市委编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等重要论述精神,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立足机构编制主责主业,坚持党建引领,大兴调查研究,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创新,将服务保障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健全党管人才工作体制,深化人才专项事业编制管理,完善人才综合服务保障机制,为广州市集聚国内外“高精尖缺”人才,构筑具有高度竞争力、辐射力、引领力的全球创新人才战略高地提供有力保障。“以深化事业单位改革释放机构编制创新动能”课题被评为市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红棉擂台”2023年度“十佳”项目。
一、健全人才工作体制,助力高水平人才强市建设
为贯彻落实党管人才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广州市委人才工作部署,市委编办着力改革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强化党委对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积极助力广州市高水平人才强市建设。一是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推动成立市委书记任总指挥的市“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指挥部,完善党管乡村振兴工作的组织架构,更好地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将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更名为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重新明确领导机制和工作架构,充实工作力量,突出强化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对标中央和省委做法,对相关机构设置及其职责进行优化调整,市委组织部加挂市人才工作局牌子,充实人才工作人员力量,加强人才工作的统筹指导和组织实施。二是优化区和部门人才职能体系。推动设立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协调局,着力保障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省南沙办有效运行,为高质量推动《南沙方案》落地落实提供有力的人才编制保障;在越秀区委组织部单设人才工作科,进一步优化健全党管人才工作体系;设立广州市花都区人才发展中心,由区委组织部统筹管理,健全人才工作“一盘棋”运行机制,为打造广州发展北部新增长极提供人才支持;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人事处加挂“产业人才处”牌子,强化指导工业、信息化领域人才队伍建设相关职责。三是聚焦基层和民生领域人才的编制使用。2022年以来下达各区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教职工编制10604名,其中2022年下达1858名教职工编制,专门用于部分区“公参民”学校转制所需;2023年下达3728名教职工编制,推动2020—2022学年市、区两级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教职工编制全面达到国家基本标准。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指导各区最大限度使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有空编,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入编率达到100%的行政区,相应调增事业编制控制基数。
二、深化人才专项事业编制管理,破解招才引才“无编可用”难题
紧紧抓住中央推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机遇,市委编办不断创新专项人才事业编制标准,建立人才专项事业编制周转池,实施灵活高效的用编机制,积极打造人才用编“绿色通道”,进一步释放机构编制新活力。一是加强编制使用需求调研。通过机构编制数据平台,摸清事业单位编制使用情况底数,深入教育、卫生、园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文化等系统进行调研,就人才专项事业编制的申请条件、人才的认定标准、引进程序、岗位设置等事项进行充分沟通,进一步掌握事业单位人员编制、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精准测算重大民生和重点领域的编制需求,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省、市重点工作安排,科学谋划人才专项事业编制的投放方向与路径,确保专项编制投向发展急需、工作急需、人才急需等领域。二是优化周转编制管理。印发《广州市市属单位人才专项事业编制保障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周转池编制的使用范围、申请程序、监管方式等关键问题;转变“一定终身”、存量不活的传统编制管理模式,加大机构编制资源统筹调剂力度,形成“基数不变、需求引领、存量整合、动态供给”的编制管理新模式;对用人单位提出的人才专项事业编制申请提出审核意见,并实名下达专项编制,实行单列、动态管理。三是破解招才引才“无编可用”难题。通过撤并整合“小散弱”单位“收”编制,职能调整、任务量递减单位“减”编制,可社会化服务事项“腾”编制等方式统筹调剂2000名事业编制额度建立人才专项事业编制周转池,在编制总量限额内打造再生编制资源空间。2023年以来,用于保障教育、卫生、文化、园林等重大民生和重点领域的专项人才需求,核定两批101名人才专项事业编制,畅通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文艺创作、林业园林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野生动物综合保护和科学研究、中医药事业等引才渠道,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后盾支持。
三、完善人才综合服务保障机制,不断优化凝聚人才的服务环境
积极落实市委关于“实施‘广聚英才’人才工程,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完善人才综合服务保障体系,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的要求,市委编办不断优化凝聚人才的服务环境。一是强化高端人才服务保障。积极推动广州市干部健康管理中心更名为广州市干部和人才健康管理中心,加挂“广州市人才研修院”牌子,将市高层次人才、来穗“两院院士”、发达国家院士、外国专家等国内外高端人才纳入服务保障范围,强化为高端人才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保健和健康管理服务的机构职能,让人才在广州安心工作、舒心生活,更好落实爱才、育才、引才、留才,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二是推进国际化人才特区建设。2023年1月,广州南沙开发区人才发展局与港澳共建“粤港澳人才协作办公室”,出台“国际化人才特区9条”政策,印发6大重点产业146项境外职业资格认可清单,试点实施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获批实施8项人才出入境和停居留便利化措施,为粤港澳三方提供人才政策宣传、人才需求信息、联合举办三地人才交流活动、联合引进全球英才等多样化服务。三是打造吸引集聚人才的科技创新载体。聚焦保障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助力生物岛实验室、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登记落地,推动广州工业技术研究院、广州软件应用技术研究所 、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广州先进技术研究所、华南生物医药研究院、广州物联网研究院、浙江大学华南工业技术研究院、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调整为登记设立事业单位,在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