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局呼唤南泥湾精神在重温党史中汲取前行力量

2021-05-17

 

    2020年8月7日,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表示,此前美国发布的针对华为的禁令将于今年9月15日开始生效。华为自主研发的“麒麟”芯片也将面临停产、甚至绝版的局面。芯片库存告急,这对于华为来说是致命的打击。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华为“南泥湾”项目于近日悄然启动。该项目意在完成华为产品的去美国化,目前智慧屏、智能家居产品、笔记本等都在作为实验目标持续推进。虽然华为并未对此消息有所回应,但最近,华为社区中已经有“南泥湾”项目招人启示,“南泥湾”项目的开启基本已成定局。提及诸如华为这样的科技公司,映入脑海的名词往往是创意蓝图、超前概念、炫酷技术等——科技公司总是面向“未来”。而说到“南泥湾”,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那首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歌曲。伴随着歌曲到来的,是面向“过去”的,那段属于黄土高原的古老记忆。这则消息又把我的思绪带回到那个拿起锄头、喊着号子、垦荒种地的血火岁月。1941年,由于内外敌人的疯狂封锁围剿,敌后抗日根据地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局面。八路军三五九旅响应党中央“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在南泥湾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并由此诞生了以“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为内核的南泥湾精神,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精神源泉。
    一、“烂泥湾”成为“丰衣足食”的希望
    南泥湾地处延安城东南45公里,当时属于陕甘宁边区。当时的南泥湾,并不是歌词首段唱的“好地方”,战士们这样形容开垦前的南泥湾,“南泥湾啊烂泥湾,方圆百里山连山。雉鸡成伙满山噪,狼豹成群林里窜。猛兽当家百年多,一片荒凉没人烟。”
    抗战全面爆发后,陕甘宁边区遭受着日本侵略者的空袭骚扰。同时,国民党顽固派变本加厉,大批国民党军没有去前线抗战,反而对边区进行了残酷的封锁。在边区北边和南边的封锁线上,碉堡加起来就有1万多个。布下天罗地网后,国民党叫嚣“不允许一斤棉花、一粒粮食、一尺布进入边区”。仅有140万群众的陕甘宁边区土地贫瘠、荒山臭水,根本无力负担陕北八路军的吃穿用度。
要把共产党“饿死”在延安,敌人的意图昭然若揭。
    那是极为艰苦的一段时期。用毛泽东同志的话讲:“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
难道要坐以待毙么?1939年2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在会上指出:“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当然,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解散更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我们的回答是四个字——自己动手。”随后,中央军委向全军发出了《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指示》。从华北调回陕甘宁边区担负保卫党中央和边区任务的八路军第一二〇师第三五九旅根据中央军委命令,于1941年3月开赴位于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方圆上百里的南泥湾,开荒屯田,生产自救。“自己动手”绝非一句轻飘飘的话语,而包含着一个政党、一支队伍栉风沐雨的决心。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开始了。三五九旅的战士们来到了南泥湾,要在这里干出一番事业。
    二、紧握钢枪的手锄出陕北“小江南”
    1941 年 3 月,三五九旅遵照毛主席“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指示,在旅长兼政委的王震的指挥下,开始分批从绥德警备区开赴南泥湾,开始了“背枪上战场,荷锄到田庄”的垦荒屯田,并创造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南泥湾精神”。南泥湾屯垦之初,王震十分注重根据地形地貌,合理安排生产,双双紧握钢枪的手,又拿起了锄头镰刀,这是另一个战场。战士们披荆斩棘,风餐露宿,以丝毫不亚于前线战士浴血奋战的精神,开荒种粮,烧炭熬盐,养猪养羊,织布纺纱,上自旅长下到伙夫,每个人都参加生产。没有房子住,战士们就用树枝、杂草搭起简陋的帐篷,露宿在山林野谷中;没有粮食,就跋山涉水到百里外去背;没有菜吃,就挖野菜,打野兽;没有工具,就去捡弹片,锯铁轨,自己动手打铁。在热火朝天的垦荒竞赛中,开荒纪录不断被刷新,有的战士日开荒竟多达4.7亩,远远超出规定的每人每天的劳动指标。王震还特意聘请71岁的农民朱玉环为生产教官,并批准他参军,让各部队在生产上接受他的指导。王震还亲笔签发了一份执照,上面写道:“南泥湾劳动英雄朱玉环,现年 71 岁,参加我军。兹委任为本旅农业生产教官,指导本旅各部农业生产,他到各处巡视之时,望各部官兵向他请教,虚心地接受他的指导和批评,并应很好地照顾。”为了充分调动全旅官兵的劳动积极性,王震在南泥湾大力推行奖励制度,对完成生产指标好的,实行公私两利,按比例分红,还可以拿到超额奖。他还搞起了股份制合作社,官兵都入股分红。当时,王震还兼任延安军分区和延安地委的领导工作,十分繁忙,但他总是抽时间参加开荒劳动,以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全旅官兵树立了好榜样。一位到南泥湾采访的外国记者由衷地赞叹道:“王旅长的双手像他的部下一样,由于劳动而生满了老茧。”
    在第三五九旅全体官兵的艰苦奋斗中,南泥湾彻底改变了模样。1941 年,该旅垦荒播种 1.12 万亩,收获细粮 32 万多斤、蔬菜 164 万多斤,每百人养猪约 20 头,经费自给达到 78.5%。与此同时,第三五九旅还在南泥湾办工业,建毛纺厂,生产的呢子很受欢迎。至 1943 年秋,“不要公家一粒粮、一寸布、一文钱”的第三五九旅,还给陕甘宁边区政府上交公粮约万石,从而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南泥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荒山野岭,变成了陕北的“小江南”。与此同时,战士们从未忘记本职使命。背枪上战场,荷锄到田庄,“一把镢头一支枪”,既要生产繁荣,也要作战得力。这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也就是南泥湾精神,最终“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也被赋予了“延安精神”的思想内涵之一。
    三、“南泥湾”精神唱响神州大地
    1943 年年初在西北局高干会议闭幕时,毛泽东亲笔题词表彰了22名生产英雄,其中第三五九旅团以上干部就有4人,王震名列第一;受奖的单位有3个,第三五九旅名列第一。毛泽东给王震的题词是“有创造性”,给第三五九旅的题词是“生产模范”。为此,《解放日报》发表社论《积极推行南泥湾政策》,号召陕甘宁边区驻军,都建设自己的“南泥湾”。第三五九旅以开发南泥湾的优异成绩,为大生产运动树立了一面光辉旗帜,名震边区。这一年,延安军民精心置办了慰问品,并带上文艺节目,要到南泥湾去慰劳第三五九旅全体官兵。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秧歌队在负责准备文艺节目时,就想到应该排练一个与第三五九旅有关联的节目。
编创人员构思出一个名为《挑花篮》的秧歌舞,插曲歌词的最后一段名叫《南泥湾》。诗人贺敬之接到为该插曲创作歌词的任务后,结合自己对边区军民大生产运动特别是第三五九旅垦荒南泥湾的深刻认识和体会,充分酝酿、一气呵成写出了歌词,由马可采用陕北民歌的调式为它谱曲,“陕北的好江南,鲜花开满山,学习那南泥湾,处处是江南,又战斗来又生产,三五九旅是模范”,从此脍炙人口的名歌《南泥湾》诞生,唱遍了大江南北,唱得家喻户晓,都知道陕北有个好江南——南泥湾。
    四、当代大变局呼唤「南泥湾」精神
    三五九旅南泥湾军垦屯田孕育了南泥湾精神,通过这种精神的发扬,使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渡过了难关,实现了由小到大、以弱胜强,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使南泥湾精神能够穿越时空,永放光芒,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南泥湾精神”的核心和本质就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1941年3月,三五九旅刚开进南泥湾的时候,南泥湾还是一个梢林满山,荆棘遍野,野兽出没,人烟稀少的地方。但广大指战员积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克服困难,创造辉煌。在短短的三年内,三五九旅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二)“南泥湾精神”还是一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三五九旅和其他机关单位之所以会到南泥湾开荒生产,不是某个人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建立在以朱德等做了大量切实有效的调查研究工作为前提的党中央的“南泥湾政策”科学基础之上的。
1940年5月,朱德从前线返抵延安。战争的景象,使他注意到了在这场持久战中,粮食和各类物资将成为决定胜败的重要条件。他提出了以部队强壮、众多的劳动力投入生产运动,以减轻人民负担,密切军民关系,同时,帮助边区建设,改善部队本身生活的主张,指示部队在不影响战斗、训练的情况下,实行垦荒屯田。这种主张得到毛泽东和三五九旅旅长王震的赞同。
为了了解南泥湾的真实情况,为军队垦荒屯田做好准备,1941年春,朱德率中共中央直属财经处处长邓洁、三五九旅七一八团政委左齐以及技术人员,再次来到南泥湾,对南泥湾的开垦作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取走当地的水样和土样,把水样、土样送到重庆周恩来处,请他找人化验。最后,弄清当地有些水由于长年经过腐化烂叶的浸泡,喝了有害健康,采取适当措施就可以解决。这就为不久后开垦大军的前来创造了条件。
可见,南泥湾军垦屯田,开荒生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贯注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这也成为南泥湾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南泥湾精神”是我们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和动力。南泥湾是中国共产党军垦事业的发祥地,是南泥湾精神的诞生地。作为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南泥湾精神,不仅创造了一段历史,更为我党、我军的历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南泥湾、大生产、三五九旅这些概念鼓舞了几代人。尤其毛主席亲自为南泥湾的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已成为“南泥湾精神”的象征。
当前,中国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冲击。在国际斗争博弈日趋激烈,西方国家对华实施战略围堵和经济封锁的严峻形势下,更需要我们积极发扬南泥湾精神,迎难而上,守正创新,才能转为危机,战胜挑战。
    五、在重温党史中汲取前行力量
    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现在。如今的时代背景早已不似当年,但眼下面临的困境胜似当年。在某些领域,中国企业好不容易走上了行业的前列,就遭遇了美国蛮横无理的打压;封锁市场、限制技术、制裁高管等种种行为,不胜枚举。我们大可以去谴责某些霸权国家的无理取闹,也可以理性分析所谓的“封锁”伤人害己,以此劝服敌人收手。然而,如果把希望寄托于对手的仁慈,这无异于与虎谋皮。封锁早就开始,危害已经造成,眼前面对的道路选择,与当年的前辈几乎无异。等待与迟疑,只会助长敌人的嚣张气焰。把先人的成果拱手让人,不仅愧对前辈的艰苦创业,更是在扼杀未来崛起的可能。数十年前,那段发生在南泥湾的故事涌上心头。不知不觉间,南泥湾已经成为一种精神符号,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内心深处。唯有“自己动手”,才有“丰衣足食”的可能。核心技术不是等出来的,不是买回来的,而是逼出来的,是自己搞出来的。
    中国人民,始终需要牢记这份最朴素的南泥湾精神。(冯敏怡)

上一条:把握五项重大原则 走好新时代机构编制工作新征程 下一条: 矢志不移图复兴